超全!化學發光臨床意義解讀及腫瘤標志物分布圖!
發布時間:2021-07-26
超全!化學發光臨床意義解讀及腫瘤標志物分布圖!
免疫診斷技術前后經歷了放射免疫檢驗(RIA)、膠體金快速檢驗、酶聯免疫檢驗(ELISA)、時間分辨熒光免疫(TRFIA)的迭代,最終迎來了化學發光免疫檢驗(CLIA)的時代。根據美國病理??漆t師學會(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 的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30家大型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器的廠商,具有超過60個免疫自動化化學發光檢測系統。
該系統發展趨勢為檢驗儀器的實驗室集成化、系列化、智能化。檢測試劑項目涵蓋傳染病、心臟標志物、腫瘤標志物、甲狀腺功能、性腺激素、代謝物質、藥物濃度、肝炎、先天性疾病、肝纖維化、優生優育、高血壓、炎癥和過敏原等系列百余種檢測試劑。
下面小編整理了檢驗科常見60幾種化學發光項目的臨床意義,希望對大家有用:
項目 | 主要臨床意義 |
腫瘤標志物項目菜單 | |
甲胎蛋白(AFP) | 檢查AFP對原發性肝細胞癌有重要的輔助診斷作用,但并無特異性。其它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AFP也會升高。妊娠期異常升高常提示胎兒有脊柱裂、無腦畸形等。 |
癌胚抗原(CEA) | CEA測定主要用于對結腸癌、直腸癌、胃癌等患者的臨床檢測。結腸癌、直腸癌患者CEA測定的敏感性高于其它腫瘤標志物,70%-90%的病例CEA會升高。 |
糖類抗原50(CA-50) | 增高常見于各類上皮癌,其中胰腺癌(80%-97%)、膽囊癌陽性率高達94.4%,其它依次為肝癌(80%)、胃腸道癌(77%)。CA50檢查結果與CA199很接近。其次非腫瘤性疾病如胰腺炎、結腸炎、肺炎等,隨炎癥消除而下降。 |
糖類抗原CA-125 | 卵巢癌時CA125檢出率可達70%-90%。適用于漿液性囊腺癌和未分化的卵巢癌。黏液性卵巢癌陽性率較低。檢測結果不能用作卵巢癌確診,也無早期診斷價值,可用于療效檢測和判定有無復發和轉移。 |
糖類抗原CA-153 | CA153檢測可用于乳腺癌患者治療效果的監測和判定術后有無轉移(有轉移時CA153升高率可達60%-80%),尤其是骨轉移。不能作為有無惡性腫瘤的絕對評價,也不宜用作乳腺癌的篩查,無早期診斷價值。 |
糖類抗原CA-199 | CA199檢出率以胰腺癌和膽管癌最高(達85%-95%),結直腸的腺癌、黏液腺癌患者的CA199水平也較高。 |
糖類抗原CA72-4 | 升高見于胃癌、卵巢癌、大腸癌、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腫瘤,但正常人胃腸道良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陽性率,與CA125聯合檢測對原發性及復發性卵巢癌診斷的特異性高達95%。對胃癌尤其是較為早期或惡性度較高的胃癌診斷陽性率要高于其它血清學指標。 |
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21-1) | 對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特異性達87%。 |
人附睪蛋白(HE4) | 作為輔助手段用來監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疾病復發或惡化情況。 |
總前列腺特異抗原(TRSA) | 升高見于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炎癥、腎臟泌尿系統疾病等。 |
游離前列腺特異抗原(FPSA) | 升高見于前列腺癌,FPSA/TPSA比值可幫助鑒別前列腺癌與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FPSA/TPSA比值明顯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 |
磷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 | SCC主要用于監測宮頸、肺、食管、肛門、頭頸部區域鱗狀細胞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病程。并不是鱗狀細胞癌的特異性腫瘤標志物。缺乏臨床敏感度和特異性。 |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 | 大多數小細胞癌患者血清NSE水平顯著升高,且其水平與臨床進程相平行。神經母細胞癌患者NSE水平也明顯升高。 |
高爾基體蛋白(GP73) | 是肝癌早期診斷的一種新標志物,繼甲胎蛋白之后另一個肝癌中期診斷指標。 |
激素及其代謝產物 | |
促甲狀腺素(TSH) | 增高見于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其增加值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程度成正比。 |
甲狀腺素(T4) | 增高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高TBG(甲狀腺結合球蛋白)血癥、結節性毒性甲狀腺腫等。減低常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低TBG血癥、垂體功能減退癥、劇烈活動等。 |
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 | 增高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高TBG血癥。減低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低TBG血癥。 |
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 | 臨床意義同T3,但較T3敏感且不受結合蛋白影響。 |
游離甲狀腺素(FT4) | 臨床意義同T4,但較T4敏感且不受結合蛋白影響。 |
甲狀旁腺激素(PTH) | 用于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的診斷,由腎衰竭引起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的確診,高鈣血癥的鑒別診斷,非甲狀旁腺惡性腫瘤引起的高鈣血癥的鑒別診斷等。 |
甲狀腺球蛋白(TG) | 升高見于甲狀腺濾泡狀癌、亞急性甲狀腺炎、突眼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等。 |
甲狀腺結合球蛋白(TBG) |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時TBG明顯低于正常,治療后隨病情緩解可以恢復正常;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時TBG明顯升高,隨著病情緩解可以恢復正常。 |
促卵泡激素(FSH) | 增高見于原發性性腺功能減退癥、卵巢或睪丸發育不全、絕經后等。減低見于腺垂體功能減退、不育等。 |
促黃體生成素(LH) | 增高見于卵巢切除、提早絕經、卵巢發育不全、初期睪丸衰退、曲細精管發育不全等。減低見于腺垂體功能減退、黃體功能不全、口服避孕藥后。 |
雌二醇(E2) | 升高見妊娠、多臺妊娠、卵巢癌、男性乳房發育等。減低見于卵巢功能不全、絕經期綜合征、服用避孕藥。 |
雌三醇(E3) | 主要用于高位妊娠監測,妊娠后3個月時血E3急劇減少30%-40%,提示胎盤功能減退;急劇減少50%以上,提示胎盤功能顯著減退。 |
孕酮(P) | 增高見于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庫欣綜合征、葡萄胎等。減低見于流產、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無腦兒畸胎妊娠等。 |
泌乳素(PRL) | 增高見于妊娠、哺乳、惡性腫瘤等。減低見于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單純性PRL分泌缺乏癥。 |
睪酮(T) | 增高見于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庫欣綜合征、睪丸或卵巢腫瘤、女性多毛癥登;減低見于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先天性睪丸發育不良、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
胰島素(INS) | 增高見于胰島細胞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肥胖癥、胰島素自身免疫綜合征;減低見于糖尿病、胰腺炎、腺垂體功能減退等。 |
C-肽(CP) | 檢測臨床意義同胰島素,但其對糖尿病治療措施的選擇有參考價值。 |
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 用于診斷早孕及宮外孕,進行先兆性流產動態觀察及判斷預后,還可以作為孕期監護觀察指標。此外,也可以用于絨癌、惡性葡萄胎等輔助診斷及治療后隨訪觀察指標。 |
皮質醇(CORT) | 升高見于皮質醇增多癥、高皮質醇結合球蛋白血癥、腎上腺癌、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瘤、休克或嚴重創傷所引起的應激反應等;減低見于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家族性皮質醇結合球蛋白缺陷癥。 |
降鈣素(CT) | 升高見于孕婦、兒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血促胃液過多、白血病、甲狀腺降鈣素分泌細胞癌、肺癌、乳腺癌等;減低見于甲狀腺切除病人。 |
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 | 升高見于雄性激素不敏感、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和肝硬化患者,以及口服避孕藥或抗癲癇藥物患者中。減低見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和雄性激素替代治療的男性個體。測定血SHBG濃度可以作為了解甲狀腺功能一項較好的輔助指標。 |
腎素活性(PRA) | 用于高血壓分型、腎病等疾病研究。 |
高血壓五項 | |
醛固酮(ALD | 升高見于腎上腺皮質增生等原因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異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等原因造成的高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癥;肝硬化、腎性高血壓、多發性腎囊腫等原因誘發的醛固酮非特異性增多癥。醛固酮病理性降低主要見于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也稱阿狄森病(Addison’s病)。 |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 增高可見于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異位ACTH綜合征、庫欣病、Nelson綜合征、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遺傳性腎上腺皮質對ACTH不反應綜合征、周期性ACTH、ADH分泌增多綜合征、其他(如手術、創傷、休克、低血搪、使用SU4885等均可使ACTH分泌增多)。ACTH降低可見于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單純性ACTH缺乏綜合征、醫源性ACTH減少等。 |
腎素(Renin) | 1.輔助診斷由于腎動脈狹窄導致的高血壓或腎血管性高血壓,大約10%的成年人存在高血壓的癥狀,腎動脈狹窄是一部分高血壓病人的主要病因; 2.輔助臨床醫生決定是否進行腎血管的影像學研究; 3.輔助診斷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4.能夠為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心血管系統的并發癥的發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
血管緊張素Ⅱ(AⅡ) | 血管緊張素Ⅱ是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調節血壓的一個直接作用物質。同時,血管緊張素Ⅱ也能夠作為促生長因子直接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3]。最近的研究發現,血管緊張素Ⅱ直接和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血管狹窄和動脈血管阻力增加有直接關系。因此,血管緊張素Ⅱ的檢測被越來越重視,臨床上可用于高血壓的輔助診斷。 |
皮質醇(CORT) | 升高見于皮質醇增多癥、高皮質醇結合球蛋白血癥、腎上腺癌、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瘤、休克或嚴重創傷所引起的應激反應等;減低見于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家族性皮質醇結合球蛋白缺陷癥。 |
TORCH項目 | |
單純皰疹病毒抗體 | 陰性 ,臨床參考意義:IgG陽性提示單皰病毒既往感染,隱性感染或感染潛伏期;IgM陽性提示單皰病毒現癥或復發感染。孕期感染可能誘發流產、早產、畸胎、死胎、并可感染新生兒。 |
弓形蟲抗體 | 陰性 ,臨床參考意義:IgG陽性:既往感染;IgM陽性:現癥感染,孕期感染可能誘發流產、早產、畸胎、死胎、神經發育障礙等。 |
巨細胞病毒抗體 | 陰性,臨床參考意義:人群中感染普遍。IgG陽性:多數為既往感染,隱性感染或感染潛伏期,在感染的慢性期可于感染后2周至數年內維持陽性。IgM陽性:急性感染期。孕期感染可能誘發流產、早產、畸胎、死胎、神經發育障礙、先天性免疫缺陷等。 |
風疹病毒抗體 | 陰性,臨床意義:(IgM抗體應在發病5-15天內檢測,15天后多為陰性)IgG陽性:在感染2-3周后出現,半年內達高峰、可持續數年;IgM陽性:在感染后2周內出現,可持續1-2月。孕婦于妊娠20周前感染,致畸率高。 |
EB病毒六項 | |
EB病毒早期抗原(IgG抗體) | EB病毒(EBV)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原體,與鼻咽癌有關。由于該病毒普遍存在,其幾乎感染全世界95%的成年人。EBV傳染的主要途徑是口腔接觸,它在咽的上皮細胞中復制,從被感染的B淋巴細胞中釋放出來,隨之流入唾液中;大多數臨床研究表明,EB-EA-IgA、EB-CA-IgA的血清檢測水平增高與鼻咽癌之間有較高的正相關。 |
EB病毒早期抗原(IgA抗體) | |
EB病毒衣殼抗原(IgG抗體) | |
EB病毒衣殼抗原(IgM抗體) | |
EB病毒衣殼抗原(IgA抗體) | |
EBA病毒核抗原(IgG抗體) | |
乙肝病毒五項 |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 陽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
乙肝表面抗體(抗-HBs) | 陽性表示曾經感染乙肝病毒,但已將其清除;或曾接種乙肝疫苗,已產生抗體 |
乙肝e抗原(HBeAg) | 陽性表示體內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強 |
乙肝e抗體(抗-HBe) | 陽性表示乙肝病毒復制活動減弱 |
乙肝核心抗體(抗-HBc) | 感染過乙肝病毒,無論體內病毒是否被清楚,核心抗體多為陽性 |
腫瘤標記物在體內是如何分布的?
作者:老陳 整理:體外診斷價值圈